秋风医生创立张锐,体重轻轻就倒在了创业的路上,让那些并不多走在路上的投资心中戚戚然。张锐是一位新闻记者出身的创业者。他和他的创业团队中,既没有医疗领域从业岁月的人,也没有网络技术的牛人。在下方的各种纪念文章中,张锐被描述为“一个基于为改变全世界做点什么的理想主义者”。
显然,不管是基于改变个人命运还是基于改变世界,每一个创业者都格外尊重。和那些在获得A轮、B轮融资之前就垮掉的创业企业相比,春雨医生要幸运地得多,已经丰收了3000万的用户,在同类App中优势相似,但在倒下之前,张锐几乎处在获得下一轮融资的焦虑之中,并且没有找回真正的盈利模式。
在此前接受大媒体采访时,张锐说:“每天跑到各大投资*时间,唾沫横飞地跟人阐述春雨的商业价值。同样的内容,每天至少要讲两遍,还要回答各种八竿子打不着的问题。”
张锐的状态是“中国式创业”中创业者的相似状态,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被用来和买家谈判,而不是研发产品或者专注高层管理。
硅谷创业模式的整体,并非一轮轮融资
“可能性投资”起源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逐渐发展成一种常见的创业手段,并在克林顿一时期成为科技产业企业创业给予资金的通行模式。在硅谷,这种依托于一轮接着一轮的风险投资蓬勃发展出一大批毫无疑问的企业。但风险投资的核心本质是将资本叛离天然气资源着受挫风险的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助长高新技术成果尽速商品化、产业化。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诞生于高科技领域的创业模式,未必适宜所有行业和领域的创业。而在中国新一轮媒体创业、万众创新的崛起中,似乎所有的创业企业都将慢慢获取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并且*终通过香港交易所获得巨额回报的模式,作为创业的*方式和目标。所以我们看到的创业企业几乎在还仅有一个PPT的时候,就树立了上市的远大理想,所有的商业模式、组织方式都是冲着这样一个目标来设计的。创业的过程,就变为获得下一轮风险投资的过程。
那么,硅谷创业模式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是一轮一轮的融资吗?当然不是。
硅谷模式的核心是原创性的技术,创业企业从成立那天起,构建技术上的突破或者完全原创的商业模式突破到底创业者的核心目标。原创性的技术,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并变成公司总部伟大的公司,这个过程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所以通过一轮一轮的风险投资*后将一个公司变大实际上是一个风险分担的过程,所以才叫风险投资。
这种模式的前提就是公司在创业的时候,项目一定有着原创性。有原创性突破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变成独角兽。原创性技术创造了非常高的门槛,这个门槛既有投入的门槛,又是专利的门槛。有了高门槛,其他企业看到信心不想模仿实际上是非常难的。这才是硅谷连番诞生独角兽的真正原因。
如果没有代理权技术,只是走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子,如果也树立不断获取“风险投资”并*终上市的目标,只不过等于在*开始的时候,就将企业放在了磨难的机率上。
说到底,硅谷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而不是乃是的商业模式创新。即使那些如Uber、Airbnb等看上去像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因为是原创,也需要技术上的原创性突破。而“中国式创业”的项目很多是基于消费升级领域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实际上是将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使用在消费领域。这种创业靠情感和有趣兼营,在获得风险投资上不可避免东北面弱势,被投资人挑来选去。一些中国投资人应对创业者时特有的嘴脸,就是在这种不对等中被*天惯出来的。
商业模式创新的很大悖论
企业的存在目的或是为了获取利润,或是为了创造卖家,或是为了解决就业。但风险投资的*终目标是辞去。下一轮投资怎样能够尽快进来变成创业者和投资人的主导目标,在这个目标下,企业是否盈利,企业的外交政策和商业模式是否永续,企业的组织文化是否生活品质,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人才供给是否到位,都变得不那么重要。
在这种学说的指引下,企业会心态的追求速度的变化,也就说客户产量的变化,点击数量的变化,注册数目的变化,发帖量的变化,拿着这些漂亮的数字,创业者才能在费尽口舌之后获得下一轮融资,或者仅仅是让已经答应的投资及时到账。举例来说,还得配合投资人释出一个虚假的没边儿的估值。一些投资人的临时“跳单”或者对每一笔支出的严苛监管,通常都会成为创业公司各种真相中更为难看的一种。
其实,所谓的商业模式创新有一个巨大的悖论,那就是:如果你的创业方向是对的,那么一旦获得了后续的顺利,一定会被大量模仿。因为模仿既没有技术上的门槛,也没有专利上的门槛,只要谁投入资金都可以复制,让一个领域迅速变成阿曼湾。而如果没有人模仿,那就非常悲催,这也就是说你从一开始就错了。
这种一窝蜂的情形,导致大量的创业企业*后由于极度的竞争死在半路上。
对于众多创业者来说,如果没有*技术,只是走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子,如果也树立不断获取“风险投资”并*终上市的目标,其实等于在*开始的时候,就将企业放在了九死一生的概率上。“要么伟大,要么死亡”的创业之路本来是给“骗子”和“胡言乱语”准备好的,而很多创业者却想当然地认为适合每个行业、每个公司。
其实,有一些原本很好的项目,按照自己的节奏,夯实基础,树立做小买卖的心态,从*简单的商业计分学起,同样可以有建立一家伟大公司的梦想。如果不能实现,至少可以有一份稳定的财政收入,缓解自己和*庭的经济状况;而不是在融资的干道上不断奔跑,*终累死在了路上。
作者刘戈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央视财经评论》专职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中外管理》2017年第1期。
最新评论